技术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校准周期:通常建议 每 1~3 个月校准一次。
原因:电化学传感器的电极容易受水体中污染物(如硫化物、有机物)、电解质消耗等因素影响,导致测量精度下降。
若测量环境复杂(如污水、高盐度水体),电极污染速度加快,校准周期需缩短至 每周或每月。
示例:水产养殖中使用的便携式电化学溶氧仪,若每天频繁测量池塘溶氧,建议每月校准 1 次;若用于实验室清洁水样检测,可 3 个月校准 1 次。
校准周期:相对较长,一般为 3~6 个月校准一次,部分型号可延长至 1 年。
原因:光学传感器不涉及电极化学反应,受水质污染影响较小,稳定性更高。
但长期使用后,荧光膜可能因光照老化或附着微生物,影响测量精度,仍需定期校准。
示例:海洋监测用的在线光学溶氧仪,若安装在深海稳定环境中,可 6 个月校准 1 次;若用于地表水动态监测,建议 3 个月校准 1 次。
校准周期:电化学型:每月 1 次(若水质波动大,可缩短至每周)。
光学型:每 3 个月 1 次。
原因:水产养殖中,溶氧数据直接影响养殖生物存活,需保证仪器实时准确;污水处理过程中,溶氧控制关乎曝气效率,误差可能导致处理效果下降。
校准周期:电化学型:每 3 个月 1 次(使用前需先验证精度)。
光学型:每 6 个月 1 次(或使用前校准)。
原因:使用频率低,仪器闲置时传感器性能相对稳定,但长时间放置后仍需校准以确保准确性。
校准周期:电化学型:每周~每月 1 次(海水的盐度、高温会加速电极损耗)。
光学型:每 1~3 个月 1 次(高温可能影响荧光膜的稳定性)。
测量数据异常:若发现溶氧测量值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(如养殖池塘溶氧突然显示异常高或低),需立即校准。
仪器维护后:更换传感器、电解液或清洁电极后,必须重新校准。
环境变化:如测量水体从淡水切换至海水,或温度、盐度发生显著变化,建议校准后再使用。
校准方法:电化学型:常用 零点校准(用脱氧水或饱和亚硫酸钠溶液)和 跨度校准(用空气饱和水,20℃时溶氧约 9.17 mg/L)。
光学型:多采用 空气校准(将探头暴露在空气中,设置为当前大气压下的饱和溶氧值)。
校准前需确保传感器清洁,避免污染物影响结果。
使用标准溶液时,需确认溶液保质期和配制准确性。
校准后记录校准数据,便于追溯仪器精度变化。
溶氧仪的校准周期需结合 “仪器类型 + 使用场景 + 维护情况" 综合判断,核心原则是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。若对校准周期仍有疑问,可参考仪器说明书或咨询厂家售后,根据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校准计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