菌落计数器是微生物检测领域的核心设备,其操作规范性直接关系到实验数据的精准度与可追溯性。完整的使用流程需涵盖前期准备、仪器校准、样本处理、数据采集及收尾维护五大环节,每个步骤均需严格把控细节。
一、前置准备工作
启用设备前应完成三项基础核查:一是确认电源连接稳定且电压匹配,避免因电压波动影响成像质量;二是检查载物台是否清洁无残留,必要时用75%酒精棉擦拭消毒;三是备齐待测培养皿,确保培养基表面干燥无冷凝水,防止菌落扩散导致的计数偏差。操作人员需穿戴实验服与手套,建立无菌操作意识。
二、仪器初始化设置
开机后进入预热阶段,多数设备需3-5分钟使光源达到稳定状态。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计数模式:普通模式适用于常规平皿计数,螺旋接种模式则针对特殊划线法样本。通过触控屏调节背光亮度,使菌落轮廓清晰可见,同时开启十字分割线辅助定位功能。部分机型支持预设阈值,可自动过滤掉直径小于设定值的假菌落。
三、样本装载与观测
将培养皿平稳放置于载物台中央,调整焦距旋钮直至菌落图像聚焦。采用网格覆盖法进行人工计数时,遵循“之"字形扫描路径,按顺时针方向逐格清点,避免重复或遗漏。对于密集分布的菌落,可切换至放大观察模式,利用电子标尺测量可疑菌落的实际尺寸,结合形态特征判断有效性。
四、数据统计与输出
完成单皿计数后,点击保存按钮生成带时间戳的数字记录。若设备具备联网功能,可直接将数据传输至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。批量处理时,建议每处理5个样本后暂停2分钟,既缓解视觉疲劳又防止设备过热。最终结果需双人复核,差异超过5%时应重新计数。
五、善后处理与养护
使用完毕后及时关闭电源,取出培养皿并做好生物安全处理。定期清洁镜头组件,先用软毛刷去除浮尘,再用专用擦镜纸蘸取少量液体单向擦拭。每月进行一次功能校验,包括光源稳定性测试、触摸屏响应灵敏度检测以及计数准确性验证。长期不用时,应拔除电源线并存放在干燥防尘环境中。
整个操作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三点:一是避免手指直接接触培养基表面造成二次污染;二是控制单个样本的处理时间不超过15分钟,防止长时间光照导致菌落脱水变形;三是对疑似污染的培养皿应单独标记,后续进行革兰氏染色等补充鉴定。只有严格执行标准化流程,才能充分发挥菌落计数器的技术优势,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。